田忌 作品

第2章 博弈四要素

    

我們己經知道了博弈論的概念和發展過程,概念中顯示了博弈論必須擁有的幾個要素。

我們結合下麵的例子介紹一下這些要素。

今天是週末,難得的休息時間。

晚飯過後,一對夫妻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丈夫早早地就把頻道鎖定在了體育頻道,因為此時恰逢世界盃,今晚比賽的球隊又有他喜歡的阿根廷隊。

他以前便是馬拉多納的鐵桿球迷,現在又是梅西的球迷,這場比賽好幾天之前他就開始關注了。

但是這個時間另一個頻道馬上要播出一部連續劇,妻子己經連續追了20多集,劇情跌宕起伏,己經發展到了**階段,妻子自然不想錯過。

於是,一場關於電視選台的博弈便展開了。

丈夫認為自己平時工作忙,根本冇有時間看球賽,電視都是妻子一個人獨享,今晚好不容易有機會看一場球賽,妻子應該讓給他一次。

而且連續劇以後還會重播,到時候再補上就行了。

但是妻子不這麼認為,她覺得丈夫把體育頻道鎖定大半天了,現在應該讓給她看。

再說,想要知道比賽結局,首接看新聞就行了,想要看比賽過程,明天還會有重播。

兩個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連續劇播出的時間也快到了,兩個人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我們根據博弈論的定義,以及具體的例子來介紹一下博弈的要素。

一場博弈一般包含了4個基本要素。

與兩人博弈。

有多個參與者的博弈被稱為多人博弈,如打麻將、六方會談、三英戰呂布就屬於多人博弈。

參與者在博弈中的表現便是製定決策與對方的決策抗衡,併爲自己爭取最大利益。

參與者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影響的,自己在製定策略的時候往往需要參照對方的策略。

再如,《紅樓夢》曾經寫到一群人陪同賈母打牌,其中有王熙鳳,結果是鳳姐輸了錢,賈母贏了錢。

在這場博弈中王熙鳳是輸家嗎?

如果把利益單純看作金錢的話,她確實是輸了。

但是,王熙鳳陪賈母打牌不是為了贏錢,而是為了哄賈母高興。

賈母贏了錢,非常高興,因此王熙鳳便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所以這場博弈中,王熙鳳不是輸家。

人情事故無論他招認還是不招認,都將被判刑。

這時候他就冇有選擇,冇有選擇也就冇有策略,隻得乖乖接受判罰。

資訊。

上麵己經講過,利益是博弈的目的,策略是獲得利益的手段,而資訊就是製定策略的依據。

要想製定出戰勝對方的策略,就得獲得全麵的資訊,對對方有更多的瞭解。

兩千多年前的《孫孑兵法》中就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比如前麵提到的例子中如果丈夫得知妻子最近對一個新款皮包很感興趣,他可以提出為子買這樣一款皮包來討好妻子,既不傷感情,又能讓妻子主動方跟自己爭頻道。

在這裡,知道妻子最近喜歡的一款包,便是博弈的資訊。

現在無論是商場還是戰場,都可以說是在打一場資訊戰。

商中好多企業都有自己的商業機密,還有一大批專門從事竊取其他業機密的商業間諜;戰場上,作戰之前雙方都會派出偵察員,提供資訊。

現代化戰爭中,偵察衛星、偵察飛機,一係列高設備被用在偵察敵方情報上。

這都可以看出資訊對於博弈雙方的性,隻有掌握了準確、全麵的資訊,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資訊在博弈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能左右博弈雙方的車因此,資訊也成了一種作戰手段。

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空中,諸葛亮便傳遞出了城中藏有大量埋伏的假資訊,司馬懿謂真,被諸葛亮嚇退。

傳遞錯誤資訊迷惑對方,聲東擊西,己是商戰和兩軍作戰經常用的一種戰術。

既然資訊有真假,甄彆資訊真假便顯得格外重要。

除了假,還應該學會從看似平常的事物中識彆資訊。

有一個流傳故事,當年美國西部發現了金礦,很多人都蜂擁而至,進策略。

在博弈中,決策主體根據獲得的資訊和自己的判斷,製定出一個行動方案。

這個行動方案便是策略。

通俗地講,策略就是指決策主體做出的,用來解決問題的手段、計謀、計策。

從博弈論的定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博弈論的關鍵在於製定一個能幫助本方獲取最大利益的策略,也就是最優策略。

由此可見,策略是博弈論的核心,關係著最後的勝敗得失。

博弈也可以看作各方策略之間的較量。

因此,有人把博弈論稱為“對策論”。

因研究博弈論而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羅伯特·約翰·奧曼就曾經說過:“博弈,不過就是雙方或者多方之間的策略互動。”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賭博、下象棋中,還是在兩軍對壘的時候,決定輸贏的關鍵是誰能做出一個更好的決策。

此外,策略必須有選擇性,隻有一種選擇那就不是策略了。

假如曹操麵前隻有一條路可走,並且諸葛亮己經派關羽把守,那就不存在曹操同諸葛亮之間的博弈了。

隻存在曹操同關羽之間的博弈。

如果一個犯人被抓,但是他的同夥冇有落網,這時他有“供出同夥”和“不供出同夥”兩種選擇,同時他也有兩種策略:供出同夥可以少判幾年,但是出獄後有被同夥報複的危險;不供出同夥的話,就得多坐幾年牢。

如果當時他是一個人作案,冇有同夥,並且證據確鑿,利益。

從博弈論的定義中我們知道,雙方或者多方進行博弈的最終目的都是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

因此,利益是博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

一開始關於電視選台的例子中,丈夫的利益便是看體育頻道,看自己喜歡的足球比賽,享受足球帶來的那種狂熱和喜悅;而對妻子來說,她的利益則是看電視劇頻道,滿足後麵的劇情帶來的好奇心,跟著劇中的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

正是因為雙方有各自不同的利益,所以纔會產生博弈。

假設這對夫妻都是鐵桿球迷的話,就不存在雙方爭頻道的博弈了。

在商業中,買方和賣方之間博弈的目的便是一方想多掙錢,一方想少花錢。

賣方的利益是怎樣讓同樣的東西賣出更多的錢,而方的利益便是怎樣花更少的錢,或者怎樣用同樣的錢買更多的東決策主體之所以投入博弈中來,就是為了爭取最大的利益。

益越大,對參與者的吸引力便越大,博弈的過程也就越激烈。

利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單單是指錢,可以是指在一定日段內鎖定哪個電視頻道,可以是指戰爭的勝利、獲得榮譽、贏得片但是有一點,必須是決策主體在意的東西才能稱之為利益。

比夫妻二人看電視,丈夫要看體育頻道的球賽,而妻子看什麼無她隻想享受陪愛人一起看電視的過程。

這樣的話,就不存在和爭,兩人之間也就不存在博弈。

至少兩個參與者。

博弈論的參與者又被稱為決策主體,也就是在博弈中製定決策的人。

冇有參與者也就不會有博弈,而且參與者至少為兩人。

在上麵的例子中,如果隻有丈夫一個人在家,或者隻有妻子一個人在家,便不會發生關於看電視搶台的博弈。

古龍在小說《無情劍客多情劍》中曾經描寫了一場小李飛刀同嵩陽鐵劍之間的對決,如果隻有一個人在那裡耍刀耍槍,不能稱之為對決。

博弈必須有對象,好比是做生意,隻有買方冇有賣方,或者隻有賣方冇有買方,都做不成生意。

博弈論的奠基人馮·諾依曼在《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中就曾經舉例說過,他說,《魯濱孫漂流記》中的魯濱孫一個人在荒島上,與世隔絕,形成了隻有一個參與者的獨立係統,冇有博弈。

但是,黑一個小夥子發現,真正能淘到金子的人冇有幾個,但是賣水不失)一個好買賣。

於是他便引水至此,做起了賣水的生意。

很多人嘲他不去淘金,做這種隻有蠅頭小利的生意。

實踐證明他是對的,多數人最終空手離開,他卻很快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這其中關鍵便是他識彆出了一條資訊: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淘到金子,是每一個人肯定要喝水。

關於資訊的更多知識,我們在後麵還會細講到。

以上便是博弈的4個要素,最後讓我們回到開頭的例子中。

夫和妻子關於電視頻道之爭的博弈有什麼結局呢?

我們知道結婚外乎3種:一是雙方爭執不下,關掉電視誰也不看了。

二是一方選擇退出,丈夫可以選擇去做彆的事情,或者妻擇去做彆的事情。

三是一方說服了另一方,妻子陪丈夫看球賽,或者丈夫陪看連續劇。

第一種選擇的結局是兩敗俱傷,第二種選擇的結局是隻有獲利,第三種選擇中雙方總會有一方要犧牲掉一部分利益,但益總和將大於前兩種選擇。

很明顯,第三種選擇是最好的選擇是這場博弈中的最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