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次日一早,朱慈烺便帶著還留著寧武關的一批人正式離開了寧武關,北上陽方。

而到陽方暫歇後,朱慈烺就對範景文吩咐說:“擬一道詔旨,著隨行文臣多抄幾份,然後派錦衣衛沿途貼於各莊各村,就說孤此次西巡,是為收攏忠士鄉勇,隨孤節節抵抗賊寇,而期將來可重振山河,故告沿途士民有不願從賊者,可攜家隨孤東撤,據關抗敵。”

“遵旨!”

朱慈烺知道漢人安土重遷者多,而且如今還留在北方的,肯定已經是比較大的地主縉紳,畢竟對於普通自耕農,肯定早已因為明末亂世,能逃的就都逃了,不是當了流民,就是成了匪寇。

但對於這些地主縉紳而言,讓他們拋棄田地跟隨朱慈烺撤走,他們自然不願意,他們寧肯迎接新朝,做新朝臣民。

不過,朱慈烺還是決心試試,試著能策動一兩個北方的地主縉紳隨自己舍家棄業隨自己東撤乃至將來南渡。

因為這些北方地主縉紳隻要南下就可以成為他對抗南方士紳的根基,畢竟到時候他這個太子和這些北方地主縉紳就有一個共同點。

共同點就是都從北方而來,需要在南方立足。

接著,晌午飯後,朱慈烺又問李邦華:“按照孤的要求,隨孤救寧遠之馬軍賞三倍餉銀,步軍賞雙份餉,受傷者每人額外加賞二十兩銀,戰死者額外加賞五十兩銀,百姓陣亡中撫卹二十兩銀。這合計需要的銀兩支出算出來冇有,隨行所帶銀兩是否足夠?”

“因之前戰前補足欠餉和發賞銀髮了不少,故還差一半!”

李邦華說道。

朱慈烺聽後點了點頭,且因此不得不暫時放棄繼續發賞銀的念頭。

他本來是想取勝後也發賞銀的,這樣也能進一步激發軍民對打勝仗的渴望。

畢竟這個時代的漢人還冇有民族意識和國家存亡關係個人安危的覺悟,所以有時候直接的金銀之賞對軍心民心的收攏是很有作用的。

但朱慈烺不得不承認養兵打仗是真的花錢,哪怕他帶了不少銀子出來,也還是花得很快。

真可謂,經濟基礎決定一切。

“殿下!有自稱是朔州州學生員的蔣桓求見。”

而就在朱慈烺為銀子短缺以致於無法及時發放賞銀與撫卹銀的時候,大伴張國元這時來通稟了一生員求見的事。

朱慈烺想著眼下已無他事,隻等眼前一場急雨停歇,便要繼續啟程去朔州,便道:“宣見吧。”

不多時,一叫蔣桓的生員就穿著一身半舊襴衫出現在了朱慈烺麵前,且行了大禮參拜:“學生蔣桓見過殿下!”

“說吧,你見孤所謂何事?”

朱慈烺問道。

蔣桓回道:“臣欲舉家投殿下,請殿下準允!”

朱慈烺聽後點首,又道:“告訴孤緣由和你家的情況。”

“是!”

蔣桓應了一聲,便道:“學生本是朔州籍貫人士,家族乃朔州大族,母族乃是神廟朝首輔文端公之族,但因訪友又恰遇賊寇扣關,故滯留寧武關。不過學生也因此幸而得見殿下,尤其是在見到殿下親祭忠烈之士,又以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言被殿下說出後,學生便已起了投殿下之心,也就在見到殿下廣佈告示,號召北方子弟隨殿下節節抗敵後,便應詔來投!”

蔣桓說著就道:“學生已說服族人,願獻出全部家產與糧食助殿下成事,還請殿下成全!”